无效的自我审查
为了能顺利的过稿,很多广告公司都选择了内部审查。模拟提案,有同事扮演甲方角色,提出一些很刁钻的问题质问创作人员,意图在于做好最坏的打算。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提高过稿率,反而会影响公司的内部团结。被人刁难,谁心里都不爽快,哪怕是自己的同事。而且,创作人员本身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自我审查会让压力成倍增加。
我从不认为否定他人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只会让被否定者更加消极。时间一长,内部否定成为习惯,创作人员就会产生那种我们非常熟悉的情绪:你们说怎么改就这么改,反正是你们说的,到时候被客户否定了,不要怪我。
一个团队中的消极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我相信任何一个创作人员刚刚加入团队的时候都是雄心勃勃,但只要过上一段时间,那种“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就会显露出来。对别人工作的否定,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其结果都是打击了积极性。
我们常说一句话:对事不对人。看上去很不错,但真的能做到吗?反正我所看到的情况是,内部审查的频率越多,同事之间的矛盾就越多,最后相互指责,推卸责任。世界上没有人能面对否定时还能心平气和。
直觉有时候很有效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创意很一般,但直觉告诉我,客户会很喜欢,很符合他们的需求。直觉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
我认真思考后发现,直觉并不神秘——只要跳出自我主观意志就能更客观的认知。在审视创意作品时,我们都会掺杂进个人的好恶,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自我审查时无效的原因之一。
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创意,不见得百分之百客观,但很接近“准确”。达到“准确”的效果,与客户“融为一体”,除了法律意义之外,你们是一个公司。就像人一样,四肢运动的信息会迅速告诉大脑,然后迅速做出一致的反应。如果,创作人员与客户的思想南辕北辙,创意被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有时候一个案子是否能成功,不在于创意的好坏,而是你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度,说通俗一点就是关系。人毕竟是感情感动物,甲乙双方的感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比较准确的直觉,衍生出准确的创意。那是一种本能反应,思维的结果产生的很迅速,以致于对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但仔细一分析,原因只有一个,你对你的客户太了解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