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组模板,其实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直接照搬。更多是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在我们憋文案憋不出来的时候,通过模板加入快速切入。写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好的点子出现。现在就让我分享给你们这两款模板吧。
有两类广告我印象很深。第一类广告是比较虚的概念。画面和文案看似没有联系。又充满着隐喻和比喻的关系。第二类是故事类的广告,开篇讲述一个概念,然后沿着这个概念演进,最终脱离概念的控制,走向新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主讲概念的广告。
来看一支浦发银行的TVC《你是自己的银行》。
你是自己的银行
再比如:豆瓣广告《我们的精神角落》、KEPP近期的首支视频广告《自律给我自由》,也都是类似的逻辑:片子的内容与文案看似不着边,但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拆解完以上的一组广告,在我开始锻炼着写文案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案写作模型。我称之为“鱼形的万能广告文案模板”逻辑。
我们先来看一组文案。顺便脑补一下骑行的画面。
《有关风和等风来》
(以一个事件引入文案)
我从小喜欢观察风,各种各样的风。
(开始分别阐述这件事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
骑着双人车在海滩的傍晚有最开阔的风;
雨后的城市带着溽热和清凉的潮湿,
一阵风吹来是城市的味道,难得的清凉,
好吧,没错,
城市的味道是下水道混合了泥土后的味道,
闻得多了,反而变成一种记忆里的标记;
我也遇见过凌冽的山风,是喜马拉雅的雪峰,
穿的再多也瞬间穿透整个身躯;
有些风不那么让人喜欢,
是裹着砂砾的沙尘暴,让人不辨东西……
海上的风携着浪,
带动乘船缓缓的或者剧烈的摆动,
有时让人放松,有时却让人恐惧。
(开始引入比喻和暗喻,将所描述的事件转向比喻的不符恩)
自然的风无法看见,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树叶的摇摆和发梢的摆动判断风向。
生活里却不只有有形的风。
无形的风让我们无所适从。
有些风让我们慌张。
耳风吹来,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做了什么。
口风泄露,我们以此判断如何安排下一步的动作。
也有些风让我们欣喜。
新的技术革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点题,并且给出明确的态度,对待坏事的态度和对待好事的态度)
我喜欢观察风,有些风我喜欢,有些风我害怕。
风也不是总在。
所以需要自己来寻找。
骑在路上,早上或夜晚,每当熟悉的风呼响在耳边。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