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营销:网络宣传正在取代电视广告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7/17 10:35:00)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电影海报非常业余的PS水准:一般的问题无外乎是角色光影的不协调,糟糕一些的就是人物角色身体不同部分的尺寸不协调,更糟糕的营销处理甚至会把“电影推广”做成“电影嘲讽”。比如在电影《X战警:逆转未来》的一幅海报里,X教授的悬空形象简直就像是坐在一个燃烧冒气的轮椅上一样。又比如在电影《基督再临》的一幅海报里,男主角莫名其妙地一只手里拿了一把枪,这把枪和整个海报的风格完全不协调。
剧透或误导性预告片层出不穷
预告片的失误之作也不胜枚举,例如之前提到的《终结者:创世纪》就在预告片里剧透了太多的电影内容。然而这种做法在目前的电影营销行业来看并不少见:现在很多的电影预告片会透露整个电影的故事梗概,比如伤心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比如开始的包袱如何在后面抖开。这种做法如此常见,甚至于有好事者做了一个“预告片老是剧透”的视频集合。
当然有业者会说,这么不停剧透的预告片也是无奈之举,谁让现在的观众都越来越萎靡而且没有耐心了。但也有很多电影营销业者会选择另一种方法:在预告片里误导观众,然后让观众在电影院里看过影片之后才恍然大悟并不是之前想的那样。
电影公司不能对营销公司听之任之
营销策略失败而导致票房惨败的电影近年来并不少见,比如《骇客交锋》、《云图》、《绿灯侠》、《异星战场》等片都是如此。有时候媒体会指责导演个人的影响力不够,但通常而言,一部大制作的电影票房出乎意料的惨败最直接的责任方是直接面向观众的电影营销团队。平均下来看,目前电影公司每花2美元生产电影,就要花1美元左右用于电影的营销。在美国,电影营销的市场每年要花掉40亿美元。
考虑到电影公司如此高额的成本付出,目前营销市场的表现的确难以令人满意,但是与此同时,电影公司自身也应该反思并调整自己对于电影营销的态度。电影公司不应该只是感慨进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少或者是盗版片源的泛滥,而对电影营销的工作采取听之任之,简单外包的态度。
错误的营销策略能够而且应该被电影公司自己改正
更重要的是,营销策略的失误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问题,而是属于很容易就能解决的问题:认真准备电影的宣传海报材料和文案图片,尽可能多拍摄高清静态的角色照片,尽可能多拍摄主角们共同在一个舞台上的高清宣传照片,然后再交给营销公司;
在影片试映的同时搭配放映电影的预告片,并且在场外布置相关海报,试映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针对不同特定族群的观众口味,聘请相关的咨询公司或者顾问进行针对性调整,保证预告片会吸引观众而不是冒犯观众。当然,最最起码的是,确保自己有眼尖的工作人员会在最后检查材料,确保最终做出来的营销产品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