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峰:微信,给我一个“延时”按钮如何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7 11:19:12)
移动社交网络,在表面上,帮我们节省时间,增加便利。实际上,它让我们失去时间,障难重重。大街上、餐桌边、地铁里,随处可见“低头族”。低头族就是一群被情绪绑架的人。他们并非以手机为工具饥渴的吸收向上的营养。他们只是飘荡在痴迷无助的惯性的情绪里,一离开就仿佛缺氧。情绪一旦有了一个可以随时宣泄的渠道,它就反过来越发的裹胁住我们。人性的脆弱由此可见。
微信里有过这么一股歪风。公众号文章引诱读者转发朋友圈。手段主要是,要转发之后才能看到某个答案,转发可以抽奖,转发会给你带来好运气,不转就会有坏运气。这导致朋友圈被猥琐的信息占领。也暴露了很多人是没有自制力的,或者缺乏理性,没有静下来的能力。微信官方封杀了这种行为。但现在公众号开始有另一种类似的行为,手段更隐蔽。
前一段“王林”的事出来,在微信里看到一个现象。有些文章并无严密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只是仅仅拿着王林这个靶子招摇晃荡几句,就轻松引发朋友圈的刷屏,就有10万+的阅读量和一堆的“赞赏”。有些文章只是把王林或者批判王林的人贴上一个标签,然后用尽极端的语言大加评判一通,很像是3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流行一时的红卫兵和大字报。就是这些文章,得到大量转发和好评。这件事的本质,是情绪的再一次胜利。可以不讲道理,但需要偏执。只要偏执,就可以赢得跟你拥有同样情绪的一派人的忘情的拥护。
可能是出于无意而非有意,有些作者通过挑逗人的情绪来获得文章的转发,进而获取各种利益。转发的人也不在乎这些观点是否足够有逻辑有论据,他们只是要发泄情绪,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道具,作者们适时提供了这个道具。交易达成。前面那些公开引诱人转发的文章和作者被微信打压了,因为那些手段是外显的,有一套标准,机器能判别。而这些通过挑逗情绪来诱人转发的文章或作者,做了本质上一样的事,却受到拥戴,也难以被遏制。情绪是内在的,难以通过一套标准来审核。有点像历史上总是重演的一种事。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山里的土匪好抓,庙堂上的流氓难认。
有些善意的人,从移动社交网络上看到好的一面,信任的建立以及基于信任的交易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统结构在打破,价值更加回归于热情的创作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渠道。人们可以无阻拦的跟同道者走在一起。但硬币永远有另一面,工具可以用来救人,就可以用来杀人,救人的威力越大,杀人的暴力也越大。移动社交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促成信任的发酵,也促成情绪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