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峰:微信,给我一个“延时”按钮如何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7 11:19:12)
吴声前辈总结了一个现象,流行即流量。相信传统的电商平台仍然是标准化产品、功能性产品达成交易的主要流量入口,但那些非标准化产品、文化性产品,以及当任何产品被巧妙的附加上了文化属性、被激发了情绪,它们的交易入口会更多的发生在偶发的一个流行起来的事件或者现象当中。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某某事情刷朋友圈了。情绪,而不是理性,更有引发流行的能力。情绪是天然要宣泄和相互感染的。情绪天生想要引发关注,要裹胁进更多的情绪。当情绪连上了移动社交网络,潘多拉魔盒就打开了。
吴世春说,最近这次股灾,微信群和朋友圈加剧了恐慌情绪的传播。当处于不确定的犹疑,人就越倾向于向外求证,这个求证本身成为让这个怀疑成真的一环。当优衣库的视频在门户和社区里被删干净了,在搜索引擎里被屏蔽了,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求链接,有个名人,一分钟内收到100多个朋友发来的链接。这是个多么高效的传播系统。那些在移动社交网络里靠挑拨人情绪而散布其文章获取利益的人,要比那些在朋友圈里卖几贴劣质面膜的人,造成大得多的伤害,且难寻其行迹。情绪有很多种,恐慌、怀疑、不安、唯恐天下不乱,还有傲慢、愤怒、贪婪,以及很多自以为高尚的情绪。
张云帆说过一个关于读书的现象。许多人看完一本书后,掩卷沉思,觉得自己看懂了,这是当天总结。但当天总结效果其实很差,书一读完觉得自己完全明白,但早上醒来发现全忘了。张云帆是第二天去思考昨天看的书,有什么样的体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沉淀下来,往往是经过至少24小时发酵,才能完全想清楚。当时关上书以后,理解的东西往往只是短时间记忆造成的印象得来的,并不是真正明白。同理,当我们处在一个正在被影响的情绪里,所做的决定或者动作可能是肤浅的,错误的。我们是不是有能力让自己随时安静下来,走出那个场景,走出那个情绪。
微信是不是可以给一个“延时”的功能。若选了这个功能,我在微信上所做的某些动作,比如支付、转发,就会默认先不执行,而是在几个小时之后提醒我再次确认这个动作,然后再执行。这可以帮助减少掉许多因冲动而起的不必要的动作,或者是一时情迷而做出的错误举动。有些人若试用这个功能一段时间,会发现很多动作或者反应只是因为迷在一时,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这可能给一个移动社交网络的长久的健康的生态带来正面的影响。也给那些有心修持自己的人一个辅助的工具。
这个看起来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不解风情的需求,不是在开玩笑。驾驭一匹奔马,既需要鞭子,也需要缰绳。我们却越来越习惯只拿着鞭子,把缰绳丢到一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因戒得定,因定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