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信变成危信背后的5种有趣现象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0/9 11:27:06)
一直关注用户体验的微信还很贴心地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更加剧了“群静默”的过程,一些不胜其扰的群友将群设置为“免打扰”以后就成了真正的“万年潜”,只在抢红包的时候露个脸,这让更多群“名存实亡”。
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一个200人左右的微信群里,通常大概只有不到20个人会相对活跃,其余都是“打酱油”或者“潜水族”,更有甚者,会偷偷加你微信群的群友,然后自己组建新的微信群,成功“导出”你的人脉。
我曾经下决心退过很多不知何故加入的微信群,但好景不长,很快又被拉入到新的群中,不胜其扰。(小技巧:通过搜索自己的微信名,就可以查找自己在多少个微信群里)
从友聊到无聊,是微信的第二个现象。
3.朋友圈:从秀场到商场
现在,你还会常刷朋友圈吗?
朋友圈,是微信的另一个杀手级功能。人们可以发布照片、短视频或者文字、图文信息,也可以点赞、留言与微信好友产生互动。
从微博时代培养出来的“暴晒一族”很容易将微信朋友圈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秀场”。在朋友圈“晒美景”、“晒美食”、“晒美娃”、“晒美女”、“晒美男”早就成为微信用户的“标配”,这甚至催生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叫做“点赞之交”。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拼命的“晒幸福”,都过着“新闻联播”般的幸福生活。从人性角度出发,这无可厚非。此前我曾判断,这甚至是微信发展用户、提高粘性的必要手段,微信之所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是因为社交关系不断加持。
当然,还有些人不“晒幸福”,他们将微信发展成为了“新淘宝”,他们有一个洋气的称呼叫做“微商”。“微商”也分两种,一种是良心卖家,通过自己的购物经验与辛勤劳动赚取利润;还有一种是无良商家,卖的都是伪劣产品甚至还有“传销”之嫌。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让微信的生态变得更加商业化。我甚至一度认为马云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买卖”放在微信更加合适。
曾几何时,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让那些有强迫症的人们抓狂,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主动点击朋友圈呢?
朋友圈正在演变成另一个“微博”,这是微信的第三个现象。
综合以上三点,我得出一个结论:微信,正在稀释你的社交浓度。在人们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信息沟通的渠道越多,单渠道分配的资源就相对越少。尽管微信帮助大家更有效率的连接,但沟通的时间成本却越来越高。换言之,同等时间的社交,微信的效率或许更低,远比不上一通电话或者一封邮件。
4.公众号:从原创到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