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向左走,美国互联网向右走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4 13:48:36)
谷歌要返华了,这次应该是真的。
诚如大多数论者所言:缺席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奔进的五年,谷歌返华之路势必将面对诸多路障,移动基础设施的重建,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最直接的例子即是在谷歌起家的搜索领域:如你所知,在中国基于人口红利构筑的用户场景之中,“信息”与“服务”要比其他地方更加难分彼此。
在我看来,舆论对于谷歌返华的普遍唱衰,折射出一个宏观上特别耐人寻味的逻辑,那就是:不同的优势与积淀,让这个时代两位big player——中国与美国,探寻出了自己更适应的发展路径。对于创新的方向,也演化出了不同的诠释手段。
关于创新,想起肖知兴老师一次讲座,创新大概分三种:渐进式创新,建构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美国也许是最善于激进式创新的地方,那里的科技巨头更多时候都醉心于探寻未知领域的增量市场——Google X里那些疯狂的项目即是最有力的脚注,哪怕不少项目耗资巨大且难以落地。
而抛去渐进式创新(好吧,微创新)不谈,某种意义上,中国无疑是适合建构式创新的试验田,也就是被互联网人常挂嘴边的跨界与连接。当“跨界打劫”成为常态,似乎任何产业固定的根基都在动摇。中国传统实体经济的相对幼弱,更是给了互联网趁虚而入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科技公司多是在用创新技术改造“老”生意,将不同领域的资源以疯狂速度整合,让传统生意更为高效而透明——通常这也意味着低价。换句话说,大体而言中国互联网公司创新的方向在于“更接地气”的服务。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昔日“中国Google”的百度,在技术革新路径上正在与Google日趋疏离。
嗯,中美科技企业的“基因”差异(这当然是偷懒的说法),导致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于普通中国消费者而言,这种差异有个颇为讨巧的说法:一个在“天边”,一个在身边。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我们应更深入地看清两者的异同。
在中国,最丰厚的商业往往来自于分散产业的整合。你得承认,至少在服务领域,中国互联网渗透度远比其他地方更为迅猛。如今,各个垂直领域纷繁芜杂的O2O服务,让像我这种自由职业者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
很好理解,相比于拥有“全球视野”基因的美国科技企业,中国庞大且密集的人口数量,为本土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广阔市场。而互联网回报递增的连接效应也放大了人口优势的收益。李开复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上网人口非常集中聚集在大城市,美国前三名城市在中国只能排到前40名左右……在很多电子商务上中国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因为有很多巨大的城市,而在城市里有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