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瑞丽时尚先锋》,事实上,很多人印象中“还不错”的杂志都难逃停刊命运:2015年2月,时尚杂志《费加罗》中国版停刊;《都市主妇》 2015年1月起停刊;《心理月刊Psychologies》2014年11月休刊;创刊于1990年主打香港潮流文化的《YES!》于2014年8月停发印刷版,继续出版电子杂志;2014年1月25日,隶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风尚周报》宣布停刊;而在日本,定位低龄少女的《egg》、《小恶魔 ageha》和《EDGE STYLE》等杂志也都在近年来陆续停刊……
在业内人士看来,抛开受互联网冲击的大环境不说,中国的时尚杂志面临的难题还在于自身尚未成熟就遇上寒冬了。在中国,主流的时尚消费类杂志都与国外有版权合作,在其内容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包装后出版发行,真正“土生土长”的原装杂志凤毛麟角。杂志因为其特殊属性,在内容、形式上都相对要求精致和个性化,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化杂志在制作上受制于经费和人力,往往内容质量低,画面感差,而导致发行成本和营收利润倒挂的问题愈发严重。
而且,就杂志受众来说,国内并没有形成类似于日本那样雄厚的“群众基础”,依照阶层和兴趣进行细分的基础更是无从谈起。而相对良好的杂志阅读习惯以及明确的细分市场是杂志这个内容产品能够生存的重要基础,这些短板让国内杂志在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冲击的时候更为脆弱。
相比之下,日本的时尚媒体细分程度是惊人的。有媒体分析,在日本,从看什么杂志上,大致就能知道一个日本女性的穿衣风格、爱去的购物场所以及审美倾向。比如,上班族爱去新宿逛街,打工的辣妹喜欢去涩谷,街头风的姑娘去原宿,上了年龄的有钱人则会去银座和六本木。
针对不同阶层的女性,日本也有相对应的杂志,比如甜美系女孩爱看的《nonno》、《mina》、《cutie》;职业女性爱看的《cancam》、《JJ》、《with》。同样都是OL系的杂志风格也会有所区别,按年龄划分成四档,即25岁以下、25岁以上、30岁以上和40岁以上。在内容上,《JJ》的诉求是漂亮,《cancam》和《ray》在乎的是异性缘,即穿着能吸引异性的服饰。
不能赖广告
除了细分市场没做好,一些业内人士还将行业的不景气归咎于广告收入的减少上。
康泰纳仕集团对《GQ》进行裁员,原因之一就是《GQ》的平面杂志广告锐减。数据显示,《GQ》平面广告从今年1月至9月下降了17.6%,而单页广告销量在同期下跌28.3%,至93301单位。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