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情怀
MediaRadar认为,网络的崛起不会摧毁纸媒,只是对平面媒体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奢侈品对纸媒有一种情怀一样,纸媒自己也要有一种奢侈品情怀。在资深媒体人杨宏生看来,纸媒是大众化的,奢侈品是小众化的。二者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大众的纸媒正在变成小众的奢侈品。尽管网络技术已十分发达,传统纸媒深受冲击,但是,纸媒的那张“纸”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变得更精美。
杨宏生认为,这种精美不仅体现在纸张的选择和版面的安排上,更体现在具体内容和服务意识上,即变成少数人买单的奢侈品。所以,纸媒的奢侈品化,首先要求纸媒从业人员在坚守理想的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时刻让自己充满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的释放,首先要求纸媒人回归本位。
在这种前提下,纸媒人需要重塑形象。惟有如此,纸媒才可“贵”。在奢侈品化的道路上,纸媒人需要仔细研究受众,是谁在买报纸?谁愿意买报纸?他们喜欢什么内容?他们需要什么服务?杨宏生认为,当下很少有纸媒仔细研究自己的读者对象,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生产出来的报纸究竟是谁在阅读,根本没有真正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待报纸的生产。
事实上,如果真正把报纸看作是产品的话,那么,其早已具有“奢侈品”的部分特点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在其《报纸为啥普遍陷入困境》一文中阐述,生产一份报纸是很昂贵的。数据显示,美国报纸平均下来,管理成本占14%,纸张16%,印刷20%,发行9%,广告开销14%,最后留给内容生产的只有27%。由此可以看到,近一半的报纸运营费用被用在了物理生产过程中,而不是编采活动上。由此,当读者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获取新闻,印刷出来的报纸注定会变得较为昂贵,成为一种利基产品,甚至是一种奢侈品。我国报纸的情况类似。不少报纸的发行是亏钱的,卖报纸的钱不足以支付印刷费。也就是说,报纸生产出来之后,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鲜有赚钱的。
“如果能力确实有限,至少也要有一颗向往‘迪拜’的心。”杨宏生说。
当然除了纸媒情怀,新媒体转型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以《外滩画报》为例,其一直在做新媒体转型的尝试。截至目前,旗下已拥有外滩教育、外滩时尚、优游、大城小店等多个垂直分类公众号。其中,外滩教育创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订阅人数至少超过4万人,主要为家长提供权威国际教育资讯。据《外滩画报》前执行总编田健东透露,该号的广告收入仅去年上半年就达到几十万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