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投放传统广告更快,覆盖人群更广。这一点需要怀疑,事实上,通过互联网品牌广告,如微信朋友圈,四大门户及今日头条等APP开屏,爱奇艺优土腾讯视频前贴,几乎可以覆盖到国内的主流用户,不逊于任何传统广告组合。关键还是在于传统广告展示效果更好,更容易让用户记住你,从而快速占据用户心智。
回归到标题,当我们发现更多的知名品牌都在投放传统广告时,正是因为他们更看重品牌的塑造,希望进一步占据用户心智。而这种诉求,既有类似于瓜子二手车这样的硬性强推,希望在用户心中,将瓜子二手车和二手车等同起来,即瓜子就是二手车。也有类似于京东白条这样的软性表达,希望在年轻人心中,京东白条就是年轻,奋斗,积极进取,品质生活的代表。不管哪一种,都是为了打造品牌,让用户记住你,爱上你。
移动互联网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这才是我今天要说的。尽管在品牌的塑造方面,传统广告有无可取代的优势,但其结果的不可控与投入巨大,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互联网广告虽然精准可控,在销售方面的效果惊人,但也面临着点对点的传播局限,不管是搜索引擎,门户展示,APP广告等。
当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带来了社交红利。传播的规则变化了,点对点的传播局限得以突破。内容变得越发重要,段子和自拍开始流行,一个尚未毕业的90后也许就是网红;渠道正在朝着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以及流行不久的秒拍,美拍,快手,A/B站,直播等。
在PC互联网时代,主流的打法就是用传统广告打认知,提升品牌指数,等同于开口;用互联网广告打转化,提升销售业绩,等同于收口。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流行炒作,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了标配,通过话题炒作,KOL推动来提升品牌的曝光度。比如“roseonly”这个品牌,完全依托于微博和明星炒作起来。
社会化炒作的流程一般为,话题策划——微博微信美拍——名人大号分享转发——微博话题排行榜或微信热文——引发传统媒体,微信大号,网友热议,最后刷爆朋友圈。
这种炒作往往非常隐晦,营销暗藏其中,就像很火的“支付宝梵高之死”一样,用户对支付宝并没有增加认知,与其说是梵高之死的故事让支付宝火了,不如说是支付宝让梵高之死这个故事火了。
相比传统广告,社会化炒作依然和互联网广告存在相同的缺陷,用户记不住,用户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这时候就需要传统品牌广告来强化用户认知,告诉用户,我们是什么。当然,缺点往往也是优点,正因为社会化炒作淡化了品牌和营销诉求,才使得用户爱上这种不像广告的广告,更乐于转发和分享,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