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可以做广告吗?作为一个前广告人,多次被问及这个问题。因为我经过了多次创业,要拿自己的钱做广告,需认真思考过这个命题。问题还不准备,应该是:如何在非常少的市场预算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大的营销效果。
回答之前,需要一提的是:
第一: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正在创业一家公司,或者起码在某个成长期的公司担任重要市场职位。所以你的思考应该是 :没有钱怎么做营销,而不是做广告。前者研究的是如何花掉预算,并且在短期和长期获得更大回报;而后者研究的只是如何花掉预算。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可能也不是完全没钱,5W、10W肯定也是有的。但是这也就够的,他的效果跟50W、100W差不多,后者也就是一波小活动的费用。
所以真正的思考应该是:如何在非常少的市场预算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大的营销效果。
顺便说下,经典的营销策略比如:IMC/品牌定位/品牌360 都是建立在高预算的基础上的,他们都有强烈的品牌诉求,需要通过大量重复来达到品牌策略,沟通成本极高,所以很多案例都难以去效仿。关于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答案(不喜勿喷),分为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先谈战术层面:
一,将营销前置,主动为产品设计一个社交场景
因为缺乏预算,所以品牌需要懂得向用户借势,让品牌成为用户社交行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主动为产品设计一个社交场景。
大部分产品的设计只是围绕使用场景来设计的,人们也普遍认为把产品做好,用户愿意自己去传播。
但我认为,好的产品会有人用,但他们不一定愿意去传播,更不一定会晒在社交媒体上。这是两码事情。除非我们给到用户一个分享它的理由。
事实上,我们应该主动的将社交场景设计进产品之中,就如同相声演员将包袱设计到台词中一样,他们会准确的处理包袱,知道哪句话 哪个语气 哪种表情 观众会笑。所以郭德纲也说过相声是一门技术。
设计产品的社交场景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研究:哪些用户 在哪些时刻 会因为哪些原因 愿意分享我们产品的哪一点。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一点: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中的潜在行为动机。
因为,所有人在社交中,潜意识里都会做:自我的印象管理。我们希望大家看到自己是怎么样的印象,并设法通过一些外在的素材来管理这种印象。印象管理在虚拟的社交媒体上被放大了很多倍。比如:很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可能潜意识里是在管理"我是一个比较逗的人"这种印象;很多人会发朋友圈骂某些大导演电影拍的不好,可能潜意识里是在管理"我对电影很有品位"这种印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