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直接效果营销,是靠大数据、深度学习这些黑科技么?在产品发布会上,大家一定要这么说;不过在公众号的读者面前,我要给大家掏点儿干货。其实,以圣心法眼观之,精准的直接效果广告不外乎两种手段:要么,把你自己的客户卖给你;要么,把竞争对手的客户卖给你。前者,例如重定向;后者,例如SEM、直通车。这个问题说起来太费口舌,我们有空再细讲。
不论是上面哪种手段,做直接效果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用户本身已经有了较明确的产品选择方向,然后你在他的转化路径上等着他,提高他的转化率,或者从其他竞品那里把他抢过来。对于那些本身没有选择该产品意图的用户,靠多么精准广告的广告也是无计可施的:你的数据与算法再强大,也不可能因为推销了一盒感冒药,让电脑前的用户打起喷嚏来。
注意,关键的问题来了:对于感冒药的广告商而言,营销的目标受众真的是那些“正在感冒”的直接受众么?听到这里您可能要乐了,因为这个结论太荒谬了。广告的真实目的,是影响所有长期潜在受众,让他们在未来感冒时选择该品牌的几率增加,或者对该品牌的价格相对不那么敏感。(其实这两个目标是一回事。)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唯一的可优化的目标,数字广告领域的人往往会认为品牌广告不过就是忽悠,甚至干脆简单粗暴地用sales leads这类直接效果目标来越俎代庖,这才形成了前述汽车广告的一些乱象。 而从上面讲的两种直接效果广告的手段来看,真正有较高短期回报的直接效果广告,对于面向潜在用户的品牌触达,恰恰是无效的。
别人忽悠,咱们不能忽悠。品牌广告到底有没有量化的可以优化的目标呢?小北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认为是有的:这一优化目标,就是利润率。换句话说,如果通过品牌广告,使得终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没那么敏感了,就是成功的品牌广告。(实际上,直接效果广告是完全没有办法提高利润率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行思考。)拿唐僧举个例子,如果他准备把自己的肉体彻底商业化,显然不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唐僧肉,而是单位质量的唐僧肉卖出更高的价格。
为什么品牌广告可以提高利润率呢?我们举京东商城几年前的广告为例说明一下。京东早年的互联网营销,以直接效果驱动的“沙漠风暴”、“月黑风高”等活动为主;大约在11年前后,开始大量在线上线下的渠道投放品牌广告,宣传“正品”和“快速”两个品牌特质。如果这两个特质宣传得深入人心,会有什么结果呢? 为了快速放心地买到某商品,在与其他电商比较后,即使京东的价格贵5~10%的,消费者也愿意选择它,而这5~10%价格差,就是品牌广告带来的利润率。当然,这里只是个案例分析,不代表小北推荐大家使用京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