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容易在它运营的3条地铁线路上找到港铁的影子。比如,车站的站名会用特大号的字写在一面纯色的墙上,出站口尽可能多地连通(或接近)购物中心,以及,那种活泼的氛围——它会用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宣传新开通的地铁线,用土豆、茄子洋葱等蔬菜的卡通形象提醒乘客乘坐地铁时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
还有一些不那么一目了然的相似点:站务员会每隔两个小时轮换一次岗,而非一直守在站台或坐在售票的玻璃房子里,这有利于打破倦怠保持工作的热情;另外一个细微而重要的细节是,洗手间基本上永远有纸。
我们在乎的不光是钱,还有诗和远方
每天乘坐地铁4号线上班的丁菲菲过去很少在意地铁的运营商是谁,但今年5月26日,著名翻译家杨绛去世的第二天,4号线地铁通道里纪念杨绛的灯箱广告让她立刻对京港地铁产生了好感,“这地铁文艺、有情怀。”
同样令公司人印象深刻并心生共鸣的还有“大师言”和今年年初的新年“迎面”系列,前者让人在拥挤负重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安慰——“生活自会消化一切,既不要人帮忙,也不要人同意。”这是契诃夫说的;后者则顺应了临近春节,公司人渴望回家团聚的心理——煮一碗最简单的面,个中却是家乡的味道,暖心又暖胃。
这些成功引起乘客注意的广告事实上是不会为地铁贡献收入的公益类广告,京港地铁非票务收入部总管高翔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一般的地铁广告追求的是商业(广告)上刊率越高越好,比如达到70%,但我们的定位是51%的内容,49%的商业。商业广告是要有一定比例,但点到就好。”
这听上去好像和他所在部门的职责有点儿矛盾。
顾名思义,非票务收入部的职责是为京港地铁获得票款以外的经营性收入,包括广告收入、地铁商业、地铁通讯和纪念品开发及销售。在线路和客流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非票务收入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够获取多少商业回报。
4号线每个地铁站都各具特色,此为动物园站。
由于北京市的政策规定地铁空间内不允许经营商铺,地铁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广告收入成了非票务收入里重要的一部分。
京港地铁当然明白这个道理,降低商业广告的上刊率,把更多位置用来做公益内容,实际是这家公司用以退为进的方式为自己找寻机会。
在北京市已投入运营的18条地铁线路中,北京地铁占了15条,在规模上,作为后来者的京港地铁没有任何优势。4号线虽然覆盖了大学区,能获得大量且稳定的客流,但北京地铁运营的9号线同样能覆盖到这一区域,在物理条件上,京港地铁依然缺乏优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