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里能够提供的媒体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出于竞争和商业目标,我们希望用更有品质、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内容来形成乘客群体的喜好和认同,从而带动商业阅读率,提升商业广告的好感度。”高翔说。
从一开始,这家地铁公司就很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根据香港地铁(MTR)的年度业绩简报,作为内地业务之一的京港地铁自2009年9月4号线和2010年12月大兴线先后投入运营以来,“乘客量强劲,营运及财务表现良好”。
港铁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即两条线路投入运营不过一年,京港地铁就已经实现了盈利,为港铁带来税后利润100万港元(约合87万元人民币)。2015年,京港地铁为港铁贡献税后利润达2.36亿港元(约合2.02亿元人民币)。
京港地铁认真分析过自己的客流属性:4号线穿过大学区,以及IT业集中的区域,这个群体比较年轻,且以男士居多,年轻化、人文化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关注,因此,像欧洲杯这样的体育赛事类公益项目会在这条线路上投入更多的笔墨,而长期的公益项目包括4号美术馆、4号诗歌坊等。
而14号线的主要乘客是30岁左右、有大学背景的年轻上班族,工作节奏快、通勤压力大、知性、有自己的生活主张和追求,加之14号线经过798艺术区,中央美院等艺术气息浓厚的区域,运营商试图将这条线路营造出一种知性的文艺范儿。
“京港明显有它设计的感觉,你一看就知道它是京港做的。”曾经常乘坐4号线的公司人于洋说,“一个小细节是,不清楚是从哪一年开始,他们会做地铁线路上的美术馆,那种小小的展厅,感觉有人在负责他们marketing或branding的事情。”
为了维持地铁线的风格和调性,这家公司对商业广告的投放有着很多筛选条件,所有出现在地铁内的广告,都需要经过公司的审核,私立医院(男科、整容等)、金融P2P、彩票等行业的广告不允许刊登;出现大面积的深色调和红色调不可以使用;文案也不可以为了吸引眼球而过于劲爆。
对商业广告的严格标准令京港地铁的广告代理商颇为辛苦,“几百万元的一个单子,画面老是通不过。”
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商业广告案例是14号线和1号线换乘通道里的Kindle广告。包含了春蕾计划和受助小学生作文的元素,这个铺满近400米长通道的广告看上去很公益。“这是一个巧合,”高翔说,“它的调性和我们既往的追求很合拍,但完全是一个商业投放模式下的公益内容的广告。”京港地铁界定公益和商业广告的标准是——是否有明确的商业诉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