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优秀广告创意?
来源(广告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0/30 10:24:59)
很多人在谈到广告创意的时候都会头痛,其实连笔者也不会例外。广告创意不是乳沟,你想挤就能出来,反倒常常让你为其加班通宵,折腾个半死。
但是当你想到一个货真价实的广告创意(从产品卖点或用户利益点出发),肯定会高兴得找不到北,恨不得见着每个人都跟他们炫耀你的成果。
接下来,我并不是要说如何产生创意以及其思维模式,对于这样的高度,我hold不住也达不到。可能你们会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法、技巧,比如《让创意更有黏性》的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六大方法。
比如Goldenberg在营销期刊《Marketing Science》发表的研究结论:89%的优秀获奖创意广告实际上来自形象化类比、极端情景、呈现后果、制造竞争、互动实验、改变维度六个模板。
然而这些全是事后检验创意的标准,对于"怎样才能想出有效的创意",都没有些许篇幅来阐述,最多也仅仅是通过大量观摩作品和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
除了经验和必要的训练,创意还来自人格,正如《少数派广告》作者王铮如是说的。说到人格,我不想扯深奥的心理学,那样只会越说越摸不着头脑。
那么,有创意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简单地来说,那是我们从上小学时就被老师灌输的两个品质--勇敢和诚实。
·为什么是勇敢呢?首先从概念上出发,创意是创造的意识,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往往是要冒险的。既然是"创",被刀弄伤的人,难免在安全上要受到一定威胁。
比如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了确定青蒿素对人体的有效性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具体到广告来说,创意与大胆同义,虽然有点绝对,但广告界大拿乔治·路易斯(另类的希腊广告人)用他的成功经历很好地证明了"大胆能产生好点子"。
课堂上,老师要所有学生在18X24的纸上以长方形为基准做设计。乔治·路易斯很快想到一个点子:一张18X24的白纸本身就是长方形最终极的设计形式,于是他趴在桌上都不动笔,直到考试结束前几秒,不慌不忙地签上名字。
故事的本身,不是要大家去效仿留白交白卷的叛逆行为,而是要广告人明白创意并不是教科书,按照所谓的条条框框去填空,更没有公式去套。
我并不是想在勇敢与创意之间建立等号,而是觉得戏剧性的勇敢可能会为创意多增加一分,哪怕是违反了"我们都这样做"长期建立起来的圈内标准。而泰国旅游局就是其中的一位"反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