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营销虽然越来越重要,但西联营销预算中并没有单独地列出这样一条。但或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所做的一切里都有它,”查雷斯说,“所以你也可以说它就是全部。”
几乎没有人预料到另一个相反的趋势:如今人们用各种方式避免广告,包括跳过广告或拦截广告,这种时候,曾经被视为最没必要的广告形式,客户内容,现在被业内很多人视为是挽救广告的救星。客户内容这个词还没出现的时候,在平面媒体鼎盛的时期,它被叫做广告社论。报纸或杂志的广告社论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也是迅速跳过的内容。就算人们没有注意到刻意做得非常小的栏目标签(比如“特别广告版块”),最糟糕的广告社论往往设计难看、字体粗糙、语言蹩脚,根本就在向人们宣告“请无视我吧!”与此同时,深夜广播的受众——闭门在家的老年人和失眠者,也非常抵触所谓资讯型广告(Infomercial)。
但时代变了。虽然广告社论等软文仍然存在,但在数字和社交媒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客户内容从创作之初就考虑到吸引力的问题。“品牌公司发现,如果找对合作伙伴,就能创造和传统媒体一样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安迪·赛博特(Andy Seibert)说,他是SmartMoney前任总裁,现在是内容营销行业机构内容理事会的主席,而他的日常工作则是客制化内容公司Imprint的执行合伙人。
如果品牌的信息能够像高质量的社论内容一样“引人入胜”,或者说对人们的胃口,那么消费者就不会想方设法躲着它。
听起来合情合理。那么到底有多合理,以及是否可行?
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内容营销是不是广告业救星的正反方观点。
观点一:营销者还没有完全做好品牌植入,从戛纳创意节上就能看出。
今年六月的戛纳,品牌植入和娱乐类别全场大奖连续第二年空缺,这也是评委发出的信号,《广告时代》在职的莫林·莫里森(Maureen Morrison)当时就写道:“有海量内容被制造出来,但却没有谁能脱颖而出。”
反方观点:瞎说,戛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莫林还报道说,评委主席、BBDO的首席创意官大卫·路巴斯(David Lubars)在戛纳宣称,“对我来说,这个类别的问题在于,它不能算是一个类别,而是超越了界限。现在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戛纳其他类别入围和获奖的很多作品,说起来也符合内容营销的定义。比如李奥贝纳芝加哥公司为宝洁旗下护舒宝产品制作的《像个女孩》(Like a girl);DDB伦敦为英国零售商John Lewis制作的“企鹅蒙蒂的圣诞节”。这两件作品都是讲故事的大师级小型杰作,其本身就是值得观看的独立短片,凭借内容本身就被数百万消费者喜爱和分享。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