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戛纳铜狮奖的“黑猫威士忌”广告,是素森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成为他广告职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次获奖让他在业内名声大震,很多进入泰国的国际广告商开始向他发出邀约。
“黑猫威士忌”获奖的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处于风暴眼中。之前的几年里,一些在泡沫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公司以及涌入泰国的外资公司为了推高股价和扩大销售,不惜在营销上花费重金。更多的广告公司也在彼时涌进泰国,比如 1996 年进入泰国市场的美国广告公司 TBWA,曾为维雅、施格兰、芝华士等客户制作过广告。
当时一条广告的制作费可以轻易达到约 700 万人民币的水平。素森回忆道,金融风暴之前的广告业一度是年轻人最憧憬的行业,吸纳了社会最优质的人才和资本。不差钱的各路企业成为泰国广告崛起的最大动力:他们提供巨额资金,也不太在意创意的天马行空,有时候甚至都不要求紧扣产品内涵,只要提升企业形象就好。
金融危机之后,泰国广告业受到了冲击,一时间大客户流失严重,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在国际舞台上大施拳脚。1998 年第 41 届纽约广告节上,泰国有5件作品获奖,就连香港盛世广告公司获奖的一件作品,其制作公司还是泰国的 FilmFactory 公司。1999 年第 42 届纽约广告节,泰国的两则广告获得大奖。同年第 46 届戛纳广告节上,整个亚洲,除了香港公司获得银狮奖外,就是泰国夺得了一银一铜。2000 年的克里奥广告大赛,亚洲国家共夺得 7 个奖项,其中泰国占了 4 个。
素森认为泰国广告创意水平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高歌猛进,很大程度上拜亚洲金融危机所赐。“金融危机期间,广告业成本变得更小,很多国内的客户会压缩广告预算,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思考怎么利用有限的预算做出高质量的作品。”素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金融危机还引发行业内的洗牌。由于客户减少,比稿的竞争性加剧,反而刺激了各大公司更加激烈地比拼创意,呈现更为优秀的作品。
“黑猫威士忌”之后,素森又陆续接拍了“统一绿茶虫虫篇”和 SOKEN 光碟“卡壳系列”放映机两则广告,后来皆斩获戛纳广告节的金狮奖。
“可以说,那时正是泰国广告业的黄金时代。”素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素森为中国一家家居品牌制作的广告(视频截图)。图|受访者提供
平民百姓法
泰国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泰国本土广告使用平民饰演主角的比例达 85.25%,使用明星与社会知名人士的仅占 3.12%,其余广告以动植物、神话和科幻人物为主角。这种平民化路线拉近了广告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辅以引人入胜的剧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