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纸媒要想生存发展,需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努力突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界限,要明白二者并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不少成功的广告案例表明:媒体融合客观上要求报纸广告也要和新媒体广告进行适度融合,效果良好的广告创意的大致策略是通过传统媒体首发,设置好悬念,然后再运用互联网来宣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引爆话题的导火索,有些业内人士把它形容成股市“抄底”,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此种广告模式的优势所在。例如,2016年5月25日《深圳晚报》头版被两家自媒体广告包揽,并且反响热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唱衰的尴尬局面被打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之前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创意广告很好地弥补了报纸互动性缺乏这一短板,不论是《人民日报》“空白广告”的二维码设置,还是《洛阳晚报》的“牡丹”AR技术,都很好地运用了新媒体的手段来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只有增强报纸的体验感,才是赢回读者青睐的有效路径。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拥有内容与平台优势,利用好这一点,可以扬长避短。一些成功的报纸广告创意策划多基于纸媒发起,利用新媒体手段引起热议,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尽管在这方面新媒体的优势更强,但传统媒体也不是无能为力。报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靠的信息来源,也有着严格的审核发布制度。因此与消息来源纷杂的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具有更强的公信力,所以,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继续稳固报纸在信息权威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借力媒体融合,转变思维,适应新环境。纸媒的融合转型是大势所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严峻的市场形势倒逼报纸进行创新和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纸媒应借助新媒体形式,在努力提高自身内容质量的同时,做好创意广告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媒体环境。
创意广告转型带来的问题
报纸广告尚处在转型期,创意广告的出现除了收获好评之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要想维持报业在广告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形式虽新,内容未必靠谱
由于创意广告良好的宣传效果,各大报纸争相效仿。为了追求利益,广告中夸大之词泛滥,误导消费者,尤其是一些虚假医疗广告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严重的损害。此类广告,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新颖,其广告内容是不符合传媒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此外,一些报纸过分依赖和讨好客户,一味地夸大产品效果,而报纸作为公信力较强的传统媒体,更容易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信以为真,这样的“创新广告”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以损害媒体公信力为代价换来短暂发展,无疑是鼠目寸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