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和电视台进行深度博弈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4 13:26:31)
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电视的整个收视率、收视规模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大幅缩水。确实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到来,一系列的数字表明这个趋势已经确立起来,并不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而是长期的趋势,整体性的格局已经稳定下来了,这在1999年是绝不会料想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电视突然不行了?
电视剧、综艺节目,新世纪以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娱乐文化形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的这两个娱乐文化形态,为什么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走到2014年、2015年会遇到这种景象?
回到1999年以来所开启的广电领域的体制改革,在这个阶段广电总局试图通过充分的市场自由竞争来带来广电事业的发展,而且实事求是讲,至少在五六年、七八年时间里,这种政策还是具有有效性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对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还是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今年,出现了920档综艺节目这一新现象,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放大,920档节目是怎么出现的?之前并没有这个概念,其实它恰恰是在从2015年1月1号开始实行的,是广电总局提出的“一剧两星,一晚两集”政策的产物。以前虽然有“限娱令”,但每个卫视频道工作日一天晚上还是可以播出三集电视剧,而从今年开始一天晚上就只能放两集,而且一个电视剧也只能在两个卫视频道播放。于是,“一晚两集”就把原有的9点20分到10点的时段释放出来,这才导致这个结构性问题的产生。
“一剧两星”政策不仅没有有效消化现在海量积压的电视剧剧集,还导致电视收视率的下跌。通过今年上半年的电视剧收视统计数据来看,“一剧两星”的这种马太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从去年电视剧出现“剧荒”,到今年综艺节目所呈现出的下滑走势,综艺节目的演进路径,不过是中国电视剧在过去十几年里的走势的一个翻版,只不过中国的综艺节目在这三四年的走势是过去中国电视剧的2倍或4倍的快进版。中国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一样,都共同深处在当前的广电格局生态下,不可能超出这个生态。
以电视剧为例,电视剧在广电总局的自由竞争政策的引领下,2007年拿到了三个世界第一:观众数量、生产数量和播出数量的世界第一,并从2007年到2012年摸到行业的天花板,达到目前为止的巅峰,而且在可预期的十年之内,都不会超过2012年的峰值。
广电总局“一剧两星”的政策,无外乎是觉得可以通过这种加减乘除的方式,处理一下海量的电视剧库存量,但是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杯水车薪。中国电视剧产能过剩现象的背后的实质,是中国广电领域的文化生产,已经进入整体性通货紧缩的周期。一方面到处都是“热钱”,另一方面则是“剧荒”。为什么会“剧荒”,和综艺节目一样成本过高,一个演员的薪酬就多达几千万,甚至拍一个镜头,都有十几万、几十万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