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和电视台进行深度博弈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4 13:26:31)
那么,回到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看似最美好的时代——
为什么光线传媒要解散自己的电视事业部?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时空斗转。以光线传媒刚解散的电视事业部为例,在解散之前,刚刚和央视合作创办了一个叫《中国正在听》的综艺节目,也是一个音乐选秀类的节目。导致光线传媒心灰意冷的原因,是他们发现再想通过电视赚钱已经非常难了,投入太大,而且关键是还有很多“镣铐”和“枷锁”。
因为光线传媒是想在互联网和电视上同时播出,但广电总局明令说电视台得先播,互联网上后播;而且广电总局在2007年的一个禁令到现在也没解除,就是针对《超级女声》时代的禁令,所有的选秀类节目,不能用手机短信、电话和网络投票,必须在场内投票。光线传媒这些公司自己很清楚,他们的观众不仅是电视观众,也包括互联网观众,让他们通过手机上的APP投票,只有让这些群体也参与他们才能从中盈利。这样问题就显而易见,1999年开始的这一波广电领域的改革,已经不适宜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继续推进,确实也和这个时代的消费习惯过于脱节。
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环境正在急剧恶化,收视、广告收入都在大幅下降,成本却急剧上升;而且又有很多限制,诸如政策性的门槛的限制,诸如投票方式限令,把更多的观众拒绝到新的娱乐生态之外。所以,电视综艺节目看似还火热异常,但市场其实正在进行着残酷的行业洗牌,因为前车之鉴太明显。现在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电视综艺节目没有广告冠名、没有参股投资,华少在《中国好声音》中那种经典的类似口技式的念众多广告商名称的场面已经很难再现。
为什么爱奇艺要提出“纯网综艺”的概念?
为什么要做纯网综艺?比如爱奇艺的《奇葩说》,那个节目的观众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但第一季在网络播映就实现了盈利,因为成本很低,都是素人参与。我们迟迟走不到素人的阶段,还是因为以广电领域为代表的文化工业水平太低。无论是娱乐文化领域,还是文化产业领域,这些领域的各个环节是高度不对称的,有些方面过于肥大,有的则过于畸形,用木桶理论形容最合适。
但是一般的综艺节目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为了活过来,就只能请大明星;而换成素人的话,就必须要讲故事。怎么给素人讲故事,怎么给小人物讲故事?这需要看文化工业的平均水平,需要看硬实力,素人这条路依然比较漫长。长期来看,素人“真人秀”,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虽然现在还有大量资金涌入,但很难想象这种畸形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