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才
但对于庙堂的国媒来说,最头疼的,是人才流失。
2016年头上,又一位重磅级的传统媒体人,央视的知名制片人台聘员工张洁高调宣布离职。
整个2015年,传统媒体出走的资深人员,多到已难以统计。
在严格管理干部的大背景下,有职位的媒体人已经多感不便,甚至有南方某媒体集团编委级成员去趟北京也要党委会讨论通过的故事出现,更不用谈出国考察之类。
新生力量不再以跨入传统媒体集团为荣,而基本冻结编制的做法,也使得很多应届生不再考虑国媒。有一定的理由相信,整个国媒行业,人才应该是净流出状态。
国媒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青黄不接的境地。
没有了人,尤其是有经验的资深人员,国媒将成为一个空壳。一旦体制停止输血,其下滑将更为恐怖。
这将迫使媒体的产权制度产生一些小小的改变,注意,重大的改变——国有绝对控股并不会发生。
如果不能进行改变,国媒还有一招就是对外投资,用投资的方式圈项目以及圈人。对外投资同时就会推动国媒做一些资产拆分去主板创业板上市或三板挂牌。2016年 证券市场实施注册制,对上市行为是利好。
一旦资产证券化,将有助于国媒对外进行投资。
但这将涉及到江湖上的媒体项目们,如何来看待国资背景了。
江湖新希望
江湖篇:新势力崛起
江湖分为三个部分:名门、新锐和草莽。名门一般指的是已上市的互联网媒体 / 互联网公司媒体部分,以及游走在体制内外的所谓市场化媒体。新锐指的是这两年获得 B 轮融资的媒体,或者估值都已经达到亿人民币当量级。草莽指的是估值在亿人民币当量级以下,或者压根没有估值的媒体。
一、求变的名门
市场化媒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精准描述的概念,因为一方面它事实上是国有媒体阵营(有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但行事又有很强的体制外感觉。
市场化媒体的前途非常黯淡。一方面背负着传统国有媒体的制度结构,一方面又不讨体制喜欢。前后夹板,道路迷茫。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获得强力政治支撑的,有其特殊的活法。
以门户为代表的名门类网络媒体,时日很长,它的运营逻辑和商业逻辑之根本属于 “传统媒体”,好在资本机构并不相同。有一定的求变空间。
但长久以来,这些媒体的品牌定位是非常奇怪的。套用零售业概念:究竟是一个渠道品牌还是一个产品品牌?这个概念不弄清楚,凡客就是前车之鉴。
在移动端,今日头条是一个渠道品牌是毫无疑问的,但诸多门户推出的新闻客户端,究竟是渠道品牌还是产品品牌,其实非常模糊。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