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喜爱刺激”强化购买行为,让消费者觉得用了你的产品,就会获得这种刺激。利用某种“厌恶刺激”强化购买行为,让消费者觉得用了你的产品,这种厌恶刺激会减少。利用某种“喜爱刺激”来惩罚不购买的行为,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用你的产品,某种喜爱的东西会丢失。利用某种“厌恶刺激”来惩罚不购买的行为,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用你的产品,就会面临某种厌恶刺激。
重新思考,文案的作用
现在很多“消费者行为”,在几年前并不存在——早上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走到地铁站看看智能手环记了多少步,中午饿了打开APP叫外卖…… 任何一个做新产品营销的人,都一定想让自己的产品,跟上面的产品一样,让消费者习惯去使用,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真正开始写文案去说服消费者的时候,却经常发现不知从何下手。
这么多说服文案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消费者接受并习惯一个产品的行为本质,到底是什么。
过去不习惯用微信,现在习惯用微信;一年前不习惯用直播,现在也开始打开直播APP——这样的行为改变,本质上是什么?
这样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当我们说早上睁眼不再是看新闻而是看微信的时候,我们就说“你习得了这种新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对“学习”行为的定义是: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小学教师通过“惩罚”和“奖励”,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减少讲话,就是让他们产生了“学习”行为——孩子们降低了在上课这个特定情境下,“聊天”这个行为的概率。
之所以说是“特定情境”,是因为老师只改变了孩子们在课堂这个情境的聊天概率,而不是改变孩子们下课时候的聊天概率。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营销行为,都是为了“改变某些用户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我们分析下“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当一个读者想要获得对某个营销问题的重新思考,最终真正获得这样“重新思考”的概率有多少?
我估计能有八成吧——我大部分文章都是抛开常识偏见,重新分析某个营销问题。
既然这样,你付出某个行为(打开公众号),80%的概率获得了积极结果,将来你更有可能习得这种行为。
就像喝红牛,80%情况下喝了的确更精神一些,那下次你不精神的时候,更有可能喝红牛。
第二个,当一个读者遇到了某个具体的营销问题,打开文章搜解决方案,最终真正获得解决方案的概率有多少?
我估计肯定低于10%——营销问题千千万,我已经分析过的只不过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很多营销问题(比如如何激励渠道商),来找的时候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