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是“渴望状态”,追求感经常比失去感要好。比如对很多身材不好的人说,本身就“不美”,这时候更应该让TA们相信去健身房可以“获得变美的机会”,而不是“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机会。”
这就像,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高收益处于“渴望状态”,于是刺激人们冒险的主要是“追求心理”,希望通过投资行为,获得超额回报。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赚钱,当你在公司茶水间听说某某同事,薪水不如你,但拿薪水炒股,经常1天赚了你一个月的工资。这时候你就把故事的高收益率当成“默认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不去是一种损失,真正激励去入坑的,实际上是“失去心理”。
4、恐惧心理——不来健身房,变胖子
(对应的心理学概念:阳性惩罚)
当我们做了某件事,出现了“厌恶刺激”,今后我们就会减少做这件事。
把手放到火里,手被烧伤,下次就不玩火了。
不好好打理衣服,上班被同事嘲笑,下次就会多花点心思。
相信陌生人电话求帮助,结果被骗子骗了,下次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种心理,在营销上怎么应用呢?
告诉并让消费者感觉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在担心的某种负面刺激会出现。
(嗯,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恐惧营销”。)
“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岁的管理培训生。”
这个时候又有人问了: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恐惧心理和上面说的规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
一个很关键的区别是:这个厌恶刺激,是用你产品之前,经常体验到的,还是未来不用你产品,很可能会发生的。
前者是“痛点”,后者是“威胁”。
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的健身房广告,如果是对身材不好的人,要说:去健身房,摆脱肥胖吧!
而如果是对身材已经比较好的人,就不能这么说了(对他来说肥胖是潜在威胁)。
结 语 :
改变用户行为,让他们习得你的产品,实际上就是:
“改变他们在特点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对此,能够利用的心理,有且只有4种:
来健身房,变成更美的自己——利用追求心理。
来健身房,摆脱肥胖困扰——利用规避心理。
不去健身房,慢慢变胖子——利用恐惧心理。
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的机会——利用失去心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