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一点认识,就是非常高效的精准化的分发。比如说像《今日头条》,我觉得作为一个不生产一条内容的新闻客户端,应该说除了腾讯新闻,因为微信的拉动等等一些因素。应该说在原来门户时代又能出来一家,它靠的就是精准推荐大数据的技术,这个技术跟媒体内容结合之后和内容分发以后,一个是内容本身有用户的互动。再一个它的到达很精准,也许会形成新的形态,我先说这几点,谢谢。
王思远先生:
我们听到了互动,一会儿听这位老师讲完以后,我们有一个观点大家需要辩论一下,我估计可能是不一致的。
王兵先生:
大家好,我叫王兵来自于迪思传媒,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交流。围绕这样一个话题,我想用几句话表达一下我的理解,我比较同意刚才新华社这位朋友讲的“精细”这个词,我们谈内容的生产或者是产生,其实是有一些矛盾存在的。大家认为内容泛滥,但是好内容是匮乏的。好和坏的评论标准其实是模糊的,这导致我们对一些东西的认知会产生混沌或者是迷茫,为什么是这样呢?大家觉得《新闻联播》是好内容,还是坏内容呢?我讲一个股市,有一个股民坚持三十年看《新闻联播》,他从几块钱变成了几千万,对此我想提出一个词加“场景”,如果真正产生好的内容,一定是有场景的,而场景是细分化的。所以一定要用精细化的作业方式来管理内容生产的各个流程,以及各个环节。我们原有的作业模式太粗放了,不仅在这个行业,在整个行业我们的作业模式都太粗放了,这个时代已经过了,随便弄一弄就能挣很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我们精细化做事情,精细化就是渗透一定场景的。
第二个观点,我们有时候讲内容,容易把内容跟形式混为一谈。可能从内容说起,又变成了形式,其实它是两码事。我觉得内容的生产过程,接着我刚才讲的场景的观点,必然要有场景化的生产团队和作业模式。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二战的时候有两种打法,第一种打法是德国人的集群式打法,把坦克和飞机集群起来,组成大的兵团式的装甲集群,他横扫欧洲,甚至差点把俄罗斯和欧洲干掉。但是日本人的打法是精干的小队,他的武器装备到每一个小队,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排的兵力。他的武器装备比较全建制,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力也非常强。所以它在中国某一些阶段里面,它是把中国的正规军打的很惨,甚至在个别条件下,有一些史料说一个小队能打一个团,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种在广告行业里面可以参考和学习的,我们要学习日本军方团队的组建方式和作业模式来生产我们的内容。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