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评论侧重主旋律,专副刊侧重多样性,聚焦区域发展来设置版面、报道新闻,秋毫有所必争,舆薪有所不顾,形成报纸主旋律与多样性的“块”结构。海量信息面前,报纸不再追求“一报在手,什么都有”;但要尽可能让读者“一报在手,(区域发展)硬核都有、大局都有”。
管理历史纵深。聚焦区域之核横向成块,再向历史纵深延伸。碎片化泛滥,稀缺的是反碎片化。连新媒体都开始反碎片化,像网易新闻客户端,有“一周军情观察”“一周媒体速递”“历史七日谈”……报纸新闻自豪是“历史的初稿”,反碎片化就该追求二稿、三稿,继承中国史学传统,把历史纵深逐日化、常规化地“管”起来。
——表:一周榜单。司马迁用年表、月表来概述大事和人物,班固的《古今人表》根据当时人看法把人分等。结合这两种表,报纸的专副刊,有些能否加表格?有的是“一周标签”,以标签使事件眉清目秀;有的是“一周榜单”,标签外再加以排名分等,对事件授予地位;有的是“一周行踪”,像报道企业家,告诉他来自《史记》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后要进《地方志》的,你看他给不给报纸做朋友?而且,表分散在专副刊,报纸“每天”都有几个表,读者想要连续的表,或对其他专刊的表感兴趣,就促使其从零售进而订阅,等于为几个表要买一套《史记》……
——本纪:十天要闻。司马迁写《夏本纪》或《秦始皇本纪》就是编年史、大事记。现将时间缩为“一旬”,用于报纸的本市、国内或国际新闻版,或地方新闻版。为何用“旬”不用“周”?一是各类媒体的“周刊”太多,像央视新闻频道有“新闻周刊”,自我介绍“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二是与“周报”或“双周刊”拉开差异;三是与专副刊的“一周榜单”凸现不同。当然,十天也非定死,其他时段也行;“两会”期间或突发事件,逐日做也行。关键是,同“一周榜单”一样,不能让钟表时间定“十天”,要以“本报”的编辑思想,基于本报的价值判断,决定时间期限。新闻淡季,不做也行。这样,不仅一家报纸不同版面的“要闻述评”分散在不同日子,各家报纸做出的也有差异。
——纪事本末:特刊。穿越回南宋,袁枢闲坐小窗编《通鉴纪事本末》。他以事件为中心,制作一个标题,按年月抄《通鉴》原文和司马光的论。把分散的事集中,砍掉无关内容,他自己没有一句话,却为历史编纂创造出新体裁。以袁枢的编辑天分,他来办报就会编特刊,他在美国就会争取国际广告。1970年8月,刚果总统蒙博托访问美国,下榻酒店即收到《纽约时报》广告部的信,赠送时报拍摄的总统照片,并建议其在时报预定于1971年1月出版的“非洲回顾特刊”上刊登广告。总统一高兴,不仅拍板明年广告,还决定马上登、登两个整版关于他这次来访的广告,要登在时报的“星期新闻述评”版上。⑦看!“十天要闻”或“一周榜单”再结合特刊,这些历史纵深合成“块”,不仅对读者、对争取广告也重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