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媒介都有主打符号,报刊就是文字。不是英雄也所见略同,今年10月,《南方都市报》改版,要“琢磨和品味文字的魅力”;《羊城晚报》改版,要“办一份纯正的报纸”,对照互联网找其强项和弱项。文笔的魅力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从媒介层面(报刊、广电……)考察,竞争力的唯一含义就是“媒介生产力”,这种媒介生产其特别擅长,而不是其他媒介都能做、甚至还不如其他媒介的内容。这种媒介生产力,部分是因载体的制约,从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由此又涉及一个争论,能够“死的是纸、活的是报”吗?
不能!这忽略了载体对内容生产的制约,以及“戴着镣铐跳舞”的独特技艺。甲骨文时代,只会记“亥日允雨”,省略到佶屈聱牙,因为雕龟、刻骨太麻烦。而网络空间无限,按键复制又容易,网民大概会说:一直下下下下下下下……尼玛能不能不下雨啊!烦死了啊!坑爹啊!全城大堵车你伤不起啊!……众声喧哗中不断“歪楼”,最后形成的共识,恐怕是男男女女一齐友爱老天爷的母亲……网络这载体,尤其在用户生产内容盛行后,也形成了其内容生产方式。报纸到网上生存,跟这些内容同台竞争或见贤思齐?刚读到邱兵论融合发展,“不是要把两个东西搞成一样”,“融合发展最根本的结果应该是,网和纸,都能确立各自的特点,定位非常清晰,甚至人员切割也要比较清晰,这样才有生存的可能性。”⒆注意这里有大转折,多年流行的融合理论和实践,就是要“搞成一样”。1983年“融合”概念提出,全球搞了30年——融合情如碧海深,报纸人比黄花瘦。
受新媒体冲击,电视比报纸小。埃里克·麦格雷说:真人秀和连续剧,“电视推出了相当成熟的创新,它找到了最符合自身格式和观众接收特点的产品,别的媒介……不可能将它同化。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只能是电视自身的产品”。他还比较报纸,“显然受到了网络新闻的影响”。⒇报纸不断向网络追风,把自己都追疯了!不与疯狂为伍,风动幡动心不动,要从文笔找回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何况这五彩春风笔有中外数千年传统的缪斯抚琴、暗香盈袖……
四、化替代为互补
回到理性,还要从内容生产诸环节:采购→制作→销售,理顺报网关系。当前的严重威胁是新媒成了纸媒的替代品,口说不“此消彼长”,事实就是“此消彼长”,眼前红日正西斜,疾似下坡车;要太阳照常升起,必须化替代为互补,一连串事实表明互补正如升初日。
原材料供应。新媒体擅长参与,现已有组织个体参与,形成网络通讯社的雏形,即腾讯路边社。路边社的基本工作,是筛选社区新闻@记者。如:@某某记者 某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经梧太极拳闫芳,她真有隔山打牛的功夫吗?……如传统媒体根据其线索采访报道,所要求的回报,是在文章中出现“根据腾讯微博网友爆料”,或在文末注明:消息来源为腾讯微博——人家真是贡献甚大、所求甚微呀,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选择牛当Logo都不为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