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包孕版面。区域之核和历史纵深,通过版式呈现给公众第一印象。借用莱辛分析故事画的“包孕的片刻”,画家挑选故事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片刻入画,仿佛妇女“怀孕”,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⑧报纸也设计成“包孕式版面”,任何设计元素:标题、文字、图片、标识、边框、图表等,都考虑包孕。
别同新媒体比“视觉冲击”,要有报纸主体的反碎片化的“视觉设计”,以包孕促进“块阅读”。贺延光拍摄的胡锦涛与连战北京握手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照片是“包孕的片刻”;纳入报纸版面设计,更留下各元素相互包孕的创意空间,你的正文、标题、区序强势……都得与照片相配。
包孕版面,设计元素(图片、标题等)自身的包孕是第一层;相互包孕构成主题版面是第二层;各版之间尽可能包孕是第三层,通过导读提示、跳版转文、边框报道、信息图表等,让读者从A叠读到B叠……增加“版面的跳转量”;还有第四层:今日报纸向往日包孕,“一周榜单”“十天要闻”等,都是新的设计要素,让读者读今天的报纸,还想翻昨天、前天的报纸,增加“报纸的黏稠度”。实话实说,“新闻的黏稠度和跳转量”都来自新媒体,它是靠链接、聚合等增加;⑨条条大道通罗马,好汉劫了生辰纲,用到报纸版面,就是以四层包孕布下无数“纸媒的钩子”,公众一瞥就被钩住,钩住了就再钩再钩……报纸不好惹,碰到就缠缠绵绵放不下,报纸不一定厚,但要耐读。
三、文笔的魅力
报纸耐读的前提是文章好读,以此对应视觉冲击和可视化。据说现在进入了“读图时代”,据说场景化、虚拟化、可视化是大趋势,还夸张“无视频、不新闻”……我惊讶,也不服气。莱辛也不服气,写部《拉奥孔》,反对用画家的调色盘来评判诗人,论证诗(代表文字艺术)不受画(代表造型艺术)的局限,画宜描绘物体,诗宜表现动作,“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⑩——一针见血,动!就是文笔胜过可视化的利器。
交锋的动感。《华尔街日报》培训记者,说读者也喜“动”,靠悬念、冲突而“动”当然好,但新闻不能无中生有,如果素材缺乏动感,仍能由记者赋予文本的动感。“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时而抽象、时而具体,时而综合、时而详细,宏观与微观,远望与近察,记者解释与直接引语……交错出现,不断调整读者的注意力。⑾
袁枚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交锋动感即“反平”,它是文章曲折生姿、波澜迭出、保持读者新鲜感的基本手段。千古文心相通,熟读《唐诗三百首》,读竖排本的旁批,常有此句见,此句闻;此句山、此句水;近景、远景;低头见、抬头见;“白日依山尽”——西望,“黄河入海流”——东张……交替出现。我到报社交流,建议记者选背《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唐代289年,三百首选诗311首,平均每年1.08首,江湖骗子没有混迹其中的机会。我说:多读经典少上网,一片哗然;我继续说,逐渐静如太古:以文字为生的人,胸无丘壑、腹无名著,终日上网捡垃圾,何苦投胎当记者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