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动。好多修辞是化静为动、化美为媚——莱辛说“媚是动态中的美”,修辞的动与媚又是文字的专利。钱钟书说普通比喻入画都难,元好问诗:“荒山卧病驼”,怎么画?把山峰画得像一头骆驼么?画了山峰,又沿着它的外廓用虚线勾勒一头骆驼么?画一座大山,旁边添一头小骆驼来对比么?⒂再看张文的结尾:“这片灾难中的土地,仿佛是从几千年里穿过雷雨、穿过烈火、穿过万般磨难走来的我们刚毅的父亲、我们坚韧的母亲,厚重的躯体里贲张着一个民族的血脉。没有什么力量能摧垮这样的土地。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融合了借代、夸张、比拟、象征、对偶、排比、警策、层递……多种修辞,元气满满长声呼啸进入高潮!
我有意在“一篇”报道中找景动、人动、心动、修辞动……它们或无法拍,或拍不出文笔的味道。纸媒就要多写这些属于文字专利的“拍不出”的细节,那是“新闻放电点”,公众一瞥就被电住,欲去又依依……那又是洒落在林中小径的宝石,别一下子抛出太多,让读者喘不过气,好东西要散开,两、三段有一个,距离不能大到读者看不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他就在风景中流连忘返。
记者叙述声音。任何报道,除报道对象的直接引语外,都是记者的叙述声音。新闻教科书讲直接、间接引语,却忽略了贯穿全文的记者声音,该是多大的失策。杰克?哈特把声音界定为:“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声音就像一个人的签名”,它展现了作者的温情、关切、辨识度及缺点,没有这些,作品就远离生活。尤其要警惕“个性泯灭于程式化声音中”,“个性的声音被被动语态、僵硬词汇、间接句型和弱化动词等新闻语气所淹没”。⒃后者我们太熟了:会议没有不隆重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遗憾没有不深表的……
重提麦克卢汉的洞见:“读者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球赛、暴风雪、股市暴跌,或目击的某事……打开报纸先看它。为什么?麦氏说:“这个答案是理解媒介的关键”,“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报纸再现我们使用自己五官的激情。”⒄——我理解,记者的个性讲述,让读者得到纸媒体验,“这种”体验与其他——广电、手机或现场目击体验——都不同。
此论对报纸有特殊意义,读者从手机获知快讯,但他仍要读报,或读不同的报,重要原因之一是听记者的个性讲述。《温州都市报》有专栏:“老师伯讲新闻”,汲取评书手法,又讲又评、随讲随评、嘻笑怒骂并以打油诗结尾。如《平安夜、桃花劫》:一打工男子,平安夜与女网友相约酒吧;结账时发现,女是酒吧的托,花他一万五。打油诗云:“平安夜找乐子,不小心遇骗子;花好多大票子,还被人当傻子!”⒅把一个老套的新闻桥段讲出评书魅力。现在记者都知道“讲故事”,不禁想起聂绀弩的话——“要看谁来讲!”
上篇:
下篇: